创新教研,智慧同行。2025年3月4日下午,芜湖市高中英语“因材施教研究:个性化手册应用实践活动”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录播教室510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的创新路径”,通过示范课展示、专家评课及专题研讨,系统呈现智慧课堂与ai技术赋能英语教学的实践成果。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兼中学英语教研员吴友义,以及全市高一英语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探索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ai赋能课堂:技术融合 创新教学
本次活动由安师大附中英语教研组组长顾江涛主持,以两节深度融合ai技术的示范课拉开帷幕。
安师大附中李恬蕊老师以牛津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自然灾害”为主题,设计了一堂以“洪水故事续写”为核心的综合技能课。课堂上,李老师借助智慧课堂平台,通过ai生成的洪水实景视频创设沉浸式情境,引导学生预测故事走向、解构文本逻辑。写作环节中,学生利用讯飞星火、deepseek等大模型工具实时获取语言反馈,并通过同伴互评优化续写内容。ai技术不仅提升了写作效率,还通过智能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连贯性与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实现了个性化指导。
芜湖一中张妍雯老师则以必修三第一单元reading “亚马逊雨林”为主题,设计“雨林探险”任务链教学。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展开情境沉浸式学习,完成知识竞答、数据匹配、食物链构建等闯关任务,并借助大型语言模型“豆包”生成雨林保护方案。ai生成的互动视频与即时数据反馈,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态危机。技术赋能下,抽象的生态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任务,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环保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同步提升。
两位教师的课堂均以“任务链 ai工具”为框架,将技术深度嵌入“预测—解构—创作—反思”的认知闭环中,既强化了学科核心素养,也展现了智能时代“因材施教”的创新形态。
专家评课:技术为帆 育人为本
展示课后,芜湖一中吴祥明老师(芜湖市英语学科带头人)与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刘峰老师(安徽省“教坛新星”)进行了专业点评。
吴祥明高度肯定了两节课的技术融合创新与学科素养导向。他指出,李恬蕊老师的写作课以本土化洪水情境切入,技术手段新颖且贴合实际,迅速激活学生认知;张妍雯老师的任务链通过平板端实时互动,将复杂任务游戏化,精准服务于学科目标,充分体现“技术为教育赋能”的设计理念。
刘峰则从课堂实效角度出发,赞赏两位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严密的环节设计,尤其是“全员平板互动 ai即时反馈”模式,确保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深度参与,为“人工智能 教育”提供了实践范本。两位专家一致强调,技术是锦上添花,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课堂掌控力仍是核心。若能增加学生自主提问与批判性讨论环节,技术的教育价值将更为凸显。
共话未来:ai时代的教育坚守与突破
在专题研讨环节,芜湖市高中英语学科大组组长、芜湖十二中谷子兰老师、安师大附中张蕾老师、芜湖七中任建生老师,芜湖十一中花秀兰老师等多位一线教师从“智能驱动”、“技术普惠”、“学生参与”、“人文平衡”等维度分享了技术引领下一线教学的实践心得。
活动最后,吴友义以“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何去何从”为题总结发言。他深刻指出,ai技术正重塑教育生态,教师需厘清“变”与“不变”——变的是工具与模式,不变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目标。他指出,科技的变革之下,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教学方式,积极创新。他呼吁全市英语教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转换育人观念,革新课堂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高效化的学习体验。教师要更加深入积极地进行备课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好学生的预习任务和个性化作业生成。
结语:人机协同,智启未来
本次活动既是芜湖市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示,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宣言。ai技术并非替代教师的竞争对手,而是盟友。唯有以开放姿态探索“人机协同”新范式,方能培养顺应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者。在“因材施教”与“ai赋能”的双轮驱动下,芜湖市高中英语教育正朝着“更智慧、更个性、更人文”的方向稳步前行。
(来源:咸宁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