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亚博ag旗舰厅

今年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简称“测评体系”)试行并对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表彰整20周年。依托测评体系先后开展七轮文明创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20年前,测评体系一经问世,其规范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获得广泛认可,尤其是对城市形态文明、功能文明和秩序文明的提升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让文明可观测、可量化、可比较,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争创文明城市的高潮,在改观提升中华大地的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传统的测评方法也面临新的问题。

一、当前精神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明城市创建替代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文明城市创建确实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文明城市创建更加注重“可见”的城市文明形态和文明功能的改善,对于城市中人的文明素养和文明行为的塑造还有不足。于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文明创建替代了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城市外在形态的文明改观要比人的精神文明提升更容易观测,相对于人的内在精神文明提升的不可测,基层工作人员更愿意去做“显而易见”的事。二是几乎囊括所有部门的文明测评指标及联席会议制度也赋予测评体系巨大的政治能量,一段时间争创文明城市甚至成为某些城市的头等大事,这种做法也过度助长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势头,久而久之,文明城市创建替代了精神文明建设,创城指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这种做法显然赋予了文明城市创建太多的“不可承受”。

第二,指标体系捆绑部分治理职能。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核心,指标体系不仅涵盖了精神文明建设,还涉及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管理、服务、数字化等多个与精神文明建设关联不大的领域。由于文明城市创建的有形效果和高关注度,它集中了大量城市治理资源。这导致了宣传部下属的文明办,一个本应专注于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的机构,承担了过多超越其职能的工作。同时,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各种城市治理任务的叠加下,逐渐偏离了其核心,成为一套复杂的指标评价体系。

第三,曲解指标迎合测评引发基层形式主义。在具体测评工作中,文明城市测评的一些测评方法容易引起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实地考察中,无论是明察还是暗访,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基层突击迎检的超额工作量,更有甚者,实地考察期间各单位人员集体“站马路,捡垃圾”,其他各项工作出现停摆等问题。网上材料申报中,为彰显工作成效,图片资料和说明报告频现“摆拍”“造数据”现象,形式主义严重,遭基层群众诟病。问卷调查中,问卷访员入户调查或打扰被访对象,且访员常感被“引进包围圈”,难以获取真实情况。

可以说,随着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不断固化,已经开始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模式化应对,部分指标也出现了“空转”,已经不能通过指标测评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二、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改进和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回归到人,回归到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人的培养,充分发挥新技术工具,要注重系统监测和过程检测的有机统一,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精神文明建设要回归到人,回归到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人。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素养,人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对原有的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剥离捆绑在精神文明建设之上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等不尽合理的指标内容,回归到市民现代文明素养的提升上来。

精神文明建设要改进测评方法,充分利用当前的数字技术手段。当前的实地考察方式往往促使基层突击准备,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不必要浪费,而迎检造假行为更是可能引发负面舆论,损害政府公信力。网上材料审核过程中,图片资料、说明报告及部门评价等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困境。因此需要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测评方式。从多地走访调查来看,实地考察完全可以结合各地区监控视频回放来测评,主次干道、商业大街、背街小巷、公共广场、公园、景区景点、学校、医院、社区(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设施、商场超市、农贸(集贸)市场、宾馆饭店、政务大厅、公交(地铁)车站、交通场站(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建筑围挡等公共场所、公交车、地铁等完全可以结合监控视频的随机回放来取证测评。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活动的评价,可通过政府亚博ag旗舰厅官网、电视台、新媒体等渠道获取报道内容,部分活动无需基层提供链接,凭借当前网络爬虫技术即可实现大数据评测,并有效捕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负面信息。

精神文明建设的测评要注重过程监测和结果检测的结合。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局限于既有《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等相关测评体系内的修修补补。建议精神文明建设回归到人,围绕提升市民现代文明素养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两大方面,在原有测评体系的基础上优化创新形成新版《国家精神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包含“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两方面过程性评价。

兼顾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普遍标准和各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工作。全国文明城市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全国性标准与国家级荣誉的高要求,还需兼顾各城市的具体差异,因此应提升特色与创新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充分考量并尊重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总之,改进创新的精神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需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锚定“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两大领域,进行常态化、无感化、数字化评估,考评结果不仅从整体反映现代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水平、特点和问题,而且直接反映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发育情况,并对下一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方向指引。

汪斌锋  (作者系上海海洋大学 教授 文明与现代化研究所 所长)

省重点课题“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swm202403)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咸宁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