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工业大学“彩云工程”调研团赴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四市的儿童福利院调研“类家庭”养育模式。
“类家庭”模式是指通过在机构内建造家庭式居所,招募专职爱心夫妻与孤残儿童组成模拟家庭,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助力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调研活动现场 (江畅 供图)
调研团了解到,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养育了3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80余名儿童顺利就读社会学校,3人接受了高等教育。2013年开始,合肥市儿童福利院“阳光家园”项目引入专业社工进行“家社共建”。社工全程参与指导类家庭的招募、匹配、亲子关系的建立以及评估工作,为儿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中国好人、合肥市道德模范藏丽苹是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的一位类家庭全职“爱心妈妈”,她向调研团提到:“这些孩子特别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有父母的关爱,回到家能吃上热饭。虽然照顾这些孩子要起早贪黑,但我下定决心要试一试。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我的家人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调研活动现场 (朱倩倩 供图)
2006年至今,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共养育了 90名孤残儿童。副院长刘永存动情地向调研团同学说:“我曾经生过一场大病,从北京做完手术回家的那天,以前在类家庭带大的孩子提前来到我家,送了我一束花,为我烧了一桌子菜。因为我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孩子自发轮流排班照顾我直到康复。有一个学按摩的盲人孩子每天早上到我家来帮我按摩。还有一个孩子胳膊有些残疾,他每天下午从工厂请假来陪我。”
调研活动现场 (陈林 供图)
此外,调研团还访谈调研了芜湖市儿童福利院和宣城市儿童福利院相关情况。下一步,调研团将及时总结调研材料,力争打造高水平的理论转化成果。他们也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孤残儿童的成长与未来。(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通讯员 邢浩然 朱倩倩)
(来源:咸宁新闻网)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请输入验证码